51呵呵

最好的余生:勤恳读书,有底气;耐心做事,养静气;诚实做人,立正气!

陶渊明曾有诗言:“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人过中年,日子仿佛也加快了步伐,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褪去了年少的浮华,磨圆了盛年的棱角,渐渐明白,人生需要沉淀心性,方能活得圆满。

最好的余生,不是追求身外之物,而是寻求内心的富足:勤恳读书、耐心做事、诚实做人。

勤恳读书,有底气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从古至今,人们只担心不读书,无好书,从未担心过读书无用。

读书,不分年龄,不分阶层,读得久了,眼界自是开阔,精神自然富足,人生也有底气。

国学大师季羡林,出身贫农,却未能挡住他好读书的热情,家中的藏书,数以万册,在北大教授中,属于“状元”。

面对晦涩难懂的一摞摞书,普通人单是坐在那里,都觉得是一种折磨。

但季羡林却能忘我地阅读,偶尔碰见一条有用的信息,他更是欣喜若狂。

朋友都知他嗜书如命,在他因腿疾住院的日子里,专程买来了可移动的小书桌,下可盛书,上可写字。

季羡林一看,高兴地像个孩子:“这可好了,这可太好了!” 

他曾说:“我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

正因如此,他的学识始终令人叹服,也成为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

人生在世,当读书成为吃饭睡觉一般的习惯,它所带来的滋养,会修正你的皮囊,重塑你的筋骨,丰富你的内心,让你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

康熙曾言:“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

康熙自5岁起,便开始读书,少年时,还因读书太过勤奋而吐血。

当上帝王后,他仍不忘勤学苦读,在南巡的船上,近侍奏请他注意休息,可他却说:“读书能让我避免犯错,它使我愉悦,从不觉疲倦。”

其实,人越年长,越能体味读书的好处,前人的智慧、经验,哪怕是一点心得,倘若你读来觉得茅塞顿开,便是可喜的。

好的书籍,是人生的一味良药。天长地久有时尽,唯有读书,没有尽头。

耐心做事,养静气

《菜根谭》中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人生百年,虽说转瞬即逝,但终归是一分一秒地过,饭要一口口吃,路需一步步走。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耐得住性子,唯有慢工,才能出细活,唯有耐心,才能出成绩。

曾经,有位老艺人,他能用两只手玩三只球,有时候,不止三只球。 

徒弟找他讨教方法,老艺人说:“方法很简单。”

他让徒弟把沙袋捡起来,扔地上,捡起来,再扔地上,再捡起,如此反复。

徒弟练习了几日,觉得甚是憋屈,便大着胆子问老艺人:“师傅,是徒儿哪里做得不好吗?为何教我这些无用功?”

老艺人慢悠悠地说:“练球的时候,任谁都只想运球,不想捡球,觉得捡球很麻烦,但捡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原来,老艺人不仅没有敷衍,反而是用心良苦。

他用不会滚动的沙袋,去磨练徒弟的耐心,也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才能将球技练好。

zS.51hehe。CN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许多看似的“白费功夫”,实则是功夫不到。

老子曾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余生漫漫,想完成的事情还有许多,只有懂得平心静气,才能拥有冷静的头脑,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才能将事情细细打磨,慢慢完善,最终有所成就。

对于成功,有时缺的不是方法,而是耐心。

诚实做人,立正气

《淮南子》中说:“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挑马,需得先看它是否能被驯服,再看它是否优良;识人,需得先看他是否讲诚信,再看他是否有能力。

换言之,考验一个人,德行永远是第一位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大师,已到垂暮之年,自知时日无多,便把两位弟子叫到跟前,分别给他们两袋谷种,要他们去播种,谁的谷子收成好,谁就接任道观的住持。 

说罢,大师便开始闭关诵经,留下两个弟子独自耕种。

待到谷子成熟的日子,大弟子挑了满满一担谷子来见大师,二弟子却两手空空。

大师问二弟子:“是否播种时偷懒了?”

二弟子惭愧地说:“我种地不得法,谷种都没有发芽。”

大师听后,把一旁的拂尘交给了二弟子,并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

大弟子不服气,欲为自己争取,可大师说:“我给你们两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大弟子一时,哑口无言。

世人往往以为,成大事者,需得聪明、机灵、有才干,殊不知,没有了诚实,其他的一切,都沦为空谈。

《礼记》中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zS.51hehe。CN

世事浮躁,人心复杂,金银玉帛易求,而忠信之人难得。

zS.51hehe。CN

德行,是生命的底色,诚实,更是立世的根本。

韩非子也曾说:“小信诚则大信立。”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容不得半分虚假,尤其是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更需坚守诚信。

为人,只有在根上立住了,以正气护身,方能走得长远。

世事浮沉,半生已过,仿佛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生命中最紧要的。

就如王阳明所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余生最紧要的,无有其他,而是修身养性。

勤恳读书,养底气,任世事变幻,亦不忧不惧;

耐心做事,养静气,任前路坎坷,能不骄不馁;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zS.51hehe。CN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zS.51hehe。CN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诚实做人,养正气,任处境复杂,仍不偏不倚。

本文作者:国学生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