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庄子》: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层次!


 

《庄子》有言:“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意思是说,人生之道,皆由人的是非观念和偏好所决定。

而认知境界的高低,自信与自负,知不足与足不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之一。

《庄子》中的四则寓言,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人的四种认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庸者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庄子·逍遥游》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的是,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化身为鸟,则叫做“鹏”。

鹏的体型巨大,背部就有几千里宽。当它往南迁徙的时候,一击水就能飞行三千里,乘风而上就能升腾九万里,搏击长空,翱翔天地。

地上的小鸟看到此景,便讥笑大鹏:“我们从地面极速飞起,碰到树枝就停下来,即使飞不上去,落到地面就行,何必要飞九万里高空去南海呢?”

事实上,那些只能飞到树枝的小鸟,又怎能想象得到,万里高空的壮阔呢?

生活中,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人,总爱在人前高谈阔论,实际却无异于耻笑大鹏的小鸟,自以为是,浅薄无知罢了。

如果人看到的,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就永远无法看到世界的原貌,也永远无法感知,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为人,智慧小的不如智慧大的,志向浅的不如志向远的,不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沾沾自喜,多一分谦逊就多一份心胸,多一分低调就多一尺眼界。

如此,既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不至于困入愚昧无知的局限,不至于陷入日暮途穷之境地。

常人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

《庄子·秋水》里,描述了黄河之神“河伯”的故事。

讲的是,秋天来了,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于是,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达北海。可当他向东遥望时,却怎么也看不到海的尽头。

此时他终于明白,原来北海比自己的黄河要广阔得多,便对着北海之神感慨:“我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要不是我来到你这里,看到你的浩瀚无穷,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见到北海的河伯,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狭隘。

现实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井底之蛙不认识大海,夏天之虫不懂得冰雪,说的正是此意。

那些妄自尊大,骄傲自满的人,总以为自己比他人博学多才,可实际上,在见识深厚的人眼里,根本不值与其谈天论地。

人活一世,能像河伯一样拥有自知之明的,实在难能可贵。要意识到,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局限的,如若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到头来只会自欺欺人,贻笑大方。

反省自我的不足,正视自身的缺憾,才能为人生留下上升的余地和空间。

智者境界:知道自己知道

《庄子·达生》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时,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就像用手拾取那样容易,便问老人:“你真灵巧啊,这有什么门道吗?”

老人回答说:“是的,有门道。我在竹竿上练习垒放弹丸,当我练习到垒放五个弹丸也掉不下来时,粘蝉就特别容易了。另外,我站着一动不动,眼中心中只有蝉的翅膀,世间万物也改变不了我的专注,怎会粘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专一,说的正是这位驼背老人呀!”

是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人比比皆是,缺的正是如老人一般,全神贯注坚持做一件事的人。

人生之路,并非百米赛跑,从无捷径可言,要不得半点轻浮之心。

越是轻浮,越容易投机取巧;越投机取巧,越容易栽下跟头。

保持心中的坚韧,守住自我的稳定,才能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白成功之道,无非是下足笨功夫。

既要敢想敢做,也要专心致志,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好,达己所愿。

圣者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

《庄子·齐物论》里,有一段啮缺和王倪的对话。

啮缺连问王倪,三个问题:“你知道事物有共同的标准吗?你知道你所不了解的东西吗?万物能有什么办法知道以上两个问题呢?”

对于啮缺的问题,王倪全部都回答:“我怎么知道呢?”

随后,王倪又反问啮缺:

“人住在潮湿的地方腰疼,泥鳅会吗?人住在树上会担惊受怕,猿猴会吗?人吃肉,麋鹿吃草,蜈蚣吃小蛇,乌鸦吃老鼠,哪种更好吃呢?公认的美人,鱼见了沉底,鸟见了飞走,麋鹿见了跑开,谁更美呢?”

王倪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实际已经回答了啮缺的问题。

他让我们明白,这世上没有真正意义的得失与对错,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事物便有不同的答案。

真正豁达智慧之人,从不固执己见,也不以己度人,不与人辩对错,不与人争输赢。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Zs。51HeHE。cN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Zs。51HeHE。cN

3

别男女养生

Zs。51HeHE。cN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Zs。51HeHE。cN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正如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为人处世,当坦然面对,有些东西自己也无法明辨,有些事情自己也无能为力,真诚对待他人之见,容得他山之石,拓宽人生格局。

Zs。51HeHE。cN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愿此生,你我不傲于博学多闻,也不耻于一无所知。

如此,方可为“人上之人”。

本文作者:京博国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