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父亲对女儿说:你到了夫家不可以做善事

儒家主张人性善,法家主张人性恶,而在道家看来,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不过是从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东西。

老子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第二十章》)意思是说,美与丑、善与恶,它们之间的差距能有多大呢?庄子曾以英雄为例来说明善与恶的相对性,人们都说伍子胥是大英雄,他不顾个人安危竭力劝告吴王夫差,获得了忠义的美名,对道德来说是善;然而这一行为又导致他被杀,对生命来说是恶。同一件事既是善的又是恶的,说明善恶不确定,也就是不能定性。

ZS。51HeHe。cN

这个道理用在人性上,就是人性不分善恶,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浑沌状态。我们不妨用今天的生活打个比方。人们说人性是善的,是由于人天生就具有同情心。一个人养了一缸金鱼,很上心,生怕它们饿着,每天都喂食。看鱼儿吃得挺欢实,便不断增加鱼食,没有几天,鱼儿就死了,是活活撑死的。再比如,有人看流浪猫可怜,便动了恻隐之心,买来食物喂它们。没过多久,猫就离不开人了,每天早早地聚在那里,等着人拿食物来吃,它们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人而活着。在这里,善同时就是恶,爱等于谋杀。那么,恻隐之心还能说明人性是善的吗?

这样的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做好事,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状态。《淮南子》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在女儿出嫁时叮嘱道:“你到夫家后,千万小心了,不要做善事!”女儿很奇怪,问:“难道去做坏事吗?”父亲答道:“善事尚且不去做,何况不善的事情呢!”《淮南子》评论说,这位父亲说的是保全天性的道理(《淮南子·说山训》)。

所以,庄子特别说明:“我讲的善,不是指仁义道德说的那一套,而是指任由本性和生命的实情罢了。”什么是任由本性和生命的实情?庄子紧接着说,他讲的耳聪目明,不是指能够听出别人听出的声音、能够看见别人看见的东西,而是指能够听到自己要听出的声音、能够看见自己要看见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不是跟着世俗走,而是遵从没有社会因素掺杂于其中的自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