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人民日报: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这4个黄金法则,父母拿来就能用!

作者:牧青野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和能力。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前几天,来自湖南衡阳的高考三胞胎兄弟火了。

老大赵振兴,664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老二赵振中,674分,北大预录取;

老三赵振华,654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网友们看到直呼:三兄弟考出了一个等差数列,简直太优秀了。

然而,了解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优秀离不开一个人,就是他们的妈妈。

兄弟三人与妈妈合影

小学时,爸爸在外地工作。

身为工程师的妈妈白天忙着维护公司的电气设备,晚上还要抽空辅导他们学习,检查三份作业。

Zs.51hehE.cn

“小时候我们喜欢奥数,妈妈每天都先自学一遍,然后再与我们一起讨论。

而且妈妈会陪着我们制定学习计划,帮我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我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他们眼中,从小到大妈妈从来不会逼迫他们学习,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爱好加以引导并陪伴着他们一起去做。

Zs.51hehE.cn

纵观历年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Zs.51hehE.cn

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及时表扬或督促孩子,让孩子发扬长处,弥补短处。

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来的结果。

考试,不仅仅是卷面上的知识竞技,更是教育投入上的比拼。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人民日报曾从“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理解孩子的真实诉求,尊重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个角度,总结了4个教育的黄金法则:

01

自然惩罚法则

当孩子犯错时:

错误的惩罚方法:语言惩罚,暴力惩罚,“间接后果”惩罚。

科学的惩罚方法:就事论事,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直接后果。

网上有个视频,熊孩子因为贪玩好奇,把超市里售卖的大米和绿豆混合在一起。

母亲看到后,并没有太多责骂,而是把已经被混合的大米绿豆全部买回家,让孩子一粒一粒自己挑出来。

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说:

“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

这里的“自然惩罚”,指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带来的“直接后果”。

比如,吃饭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玩游戏,怎么也叫不动。那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只能饿肚子。

而“人为惩罚”,是让孩子承担“间接后果”。

比如,孩子不吃饭,父母却告诉他如果不吃饭,周末就不许去打篮球。

不按时吃饭和打篮球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

“直接后果”是让孩子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间接后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

《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

“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

在孩子做错事后,如果立马能体验到犯错的后果,那这件事在他的脑海中记忆会非常深刻,自然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罚”的目的,是为了“止”。

自然惩罚,是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后,能够反思,纠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因为恐惧,而不敢再犯错。

02

南风法则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错误的教育方式:只关注错误行为。

科学的教育方式:了解错误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热播剧《加油!妈妈》中的中学生小夫,因为弟弟从小身体不好,妈妈对弟弟的关注比较多,再加上学业上的不顺心,所以在他的内心,一直认为妈妈不爱自己。

小小年纪的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无助,只能用一次次叛逆的行为,来赢得妈妈的目光。

之后父母闹离婚,小夫误以为母亲要抛弃自己,于是,他支走了父母和弟弟,想要放火自杀。

自杀未遂后,他用怒吼把自己心中所有的委屈倾泻而出。

直到这时,妈妈才对他之前的所有叛逆行为有了答案。

原来他一直误会妈妈只爱弟弟,原来看起来优秀的大儿子,也会对自己不自信,原来他一直要的只是妈妈对他的关注和爱。

痛心疾首地反思自己后,妈妈一遍遍向儿子表达对他的爱和在乎,两人最终解开误会后互相和解。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孩子沉迷网络,可能是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

孩子老呆在自己的房间,可能是想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孩子叛逆,可能是想对抗父母的控制,或者想要寻求父母的关注……

孩子每一个表面看起来负面的行为,背后可能都有一个被忽视了的正面需求。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不是和问题本身对抗。

而是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可以多扮演“南风”的角色,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多走近孩子,多“听”孩子的真实诉求。

03

尊重法则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

错误的尊重方式:只尊重我们认可的想法。

科学的尊重方式:接纳孩子的一切想法,可以不赞同,但请不要斥责。

之前,有位母亲拍下了自己和儿子的对话:

小男孩问妈妈,如果自己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会怎么样?

妈妈说当然是为他骄傲。

男孩又问母亲,如果自己烤上地瓜呢?

听到孩子的“愿望”,妈妈笑着说恭喜孩子有了新的愿望。

一边恭喜,这位妈妈一边引导孩子,既然要地瓜,那就要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只要做到这些,她就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孩子的梦想,是多变的。

如果小时候那些“不着天际”的梦想,能被父母认可鼓励。

那么长大后,当孩子在学业中有了新的梦想时,才会放心大胆地追逐自己人生的真正梦想。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重要他人”,指在个体社会化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对待孩子的选择和想法,父母的态度,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即使它和你对孩子的规划,有些格格不入,也请先赞同,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变化的过程,想法和选择,会随着阅历增加而迭代。

他此刻的想法,不一定能决定他的一生,但你对待他此刻想法的态度,却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尊重,是对孩子身为独立个体的肯定。

一个时刻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被认可感。

04

强化定律

帮助孩子培养习惯时:

错误的培养习惯的方式:逼孩子持续做一件事。

科学的培养习惯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养成好习惯是为了什么,引导孩子主动培养习惯。

还有,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通过阶段性的正向回馈,让孩子持续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女儿小的时候,给她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和她约定,每天饭前看半小时的书。

刚开始,她做得还不错,之后慢慢就坚持不住了。

直到有一次,我和她一起看纪录片,她问我讲解纪录片的人为什么懂那么多知识。

我说因为他看过很多书,肚子里有很多知识。

没想到,听完我的话,女儿就跑去书架那儿翻书,还对我说:“妈妈,我也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从那以后,我经常会刻意在她面前强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意无意带一句,想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需要多读书。

果然,女儿又重新恢复了放学后读书半小时的习惯。

其实这件事中,关键点在于,孩子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清晰的目标,当她知道这个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后,不用我催,自己就会主动去做这件事。

我们经常说,给孩子养习惯为什么难?其实是难在坚持。

培养习惯,是为了让孩子坚持下去,但坚持不下去的,往往是培养习惯的过程。

真正促使孩子持续做一件事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内心,认定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才能达到目标。

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带着目的去强化这个习惯,孩子自然就有了坚持好习惯的动力。

当把习惯变成有秩序的本能后,坚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

Zs.51hehE.cn

“人生的成长,就是把习惯变成本能。

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

05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父母的教育方法合格,孩子才能真正优秀。”

Zs.51hehE.cn

父母,是孩子的起点。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不发火,不让当下的错误牵连其他的事情,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当孩子出问题时,如果我们能不把关注点只放在问题上,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

当孩子的选择和我们的期待不一致时,如果我们能克制自己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

当给孩子培养习惯时,如果我们能做到,不强迫他重复一个“动作”,而是引导孩子明确培养好习惯的意义所在。

那么请相信,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得更自信阳光、幸福快乐。

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最好的教育,终归还是要落到言传身教上。

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能抵得过父母把自己本身当成教育。

父母知行合一,孩子才能照样学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