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道德经》:十句话,读懂人生的大格局!

Zs。51hEHe。cn

一、人贵有自知之明

《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通"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的,这才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了。有“道”的圣人没有这种缺点,是因为他把缺点当成一种毛病自觉加以防治,所以他才不会犯这种毛病。

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既不知人,又不自知。不少人只盯着甚至夸大别人的缺点,忽视别人的优点;只关注甚至夸大个人的优点,无视个人的缺点,一切自我感觉良好。在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问题上,儒家学说也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真正有修养的人,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善于知人知己,注重潜心学习和修养自身,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上,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相反,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装腔作势,卖弄“斯文”等,实乃人生之大忌。

二、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道德经》有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就是踮起脚尖;跨,就是大跨步快走。踮着脚尖,虽然站得高,却站不稳;着急向前飞奔,看似迈的步子很大,后劲却难以持久。

要想成就事业并行稳致远,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若投机取巧、心浮气躁,违背自身条件、超出个人能力,最终只能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孟子·公孙丑上》里记载了一则揠苗助长的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宋人看似忙碌一天的背后,实是激情滥用,最终逆其道而行之。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增添干事创业的韧劲,扎扎实实迈入成功的殿堂。

成功学上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一方面有建树,须每天练习三小时,十年不间断。司马光19年专注修史,最终著成《资治通鉴》;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而成《红楼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若成大事,就要拿出操千曲、观千剑的毅力和韧劲来,容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华。

三、事先谋划,未雨绸缪

《道德经》有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在其稳定的时候容易把握,在其还未出现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对策;事物在其脆弱的时候容易裂碎,在其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局面还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就要着手于治理。这告诫人们遇事要事先谋划、未雨绸缪、勿忽细微。

关于事先谋划,古代典籍中有众多描述。《诗经·豳风·鸱鸮》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天没下雨,要先修缮好房屋门窗。只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才能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管子》明确提出“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孙子兵法》里也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可见事先谋划何其重要,正所谓“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比如,讲话前有所准备就能言之有据,不然就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所准备就能水到渠成,不然就会陷入困境;行动前有所准备就能及时化解风险,不然就会追悔莫及。

四、以简驭繁,回归本心

《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颜色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声音太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让人感觉失调,纵情打猎让人身心张扬发狂,稀奇的宝贝,常常让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

少就是多,多就是少。一个人想要的越多,算计的越多,身心不得安宁,终日焦虑。惶惶不安,到头来,却什么也留不下。

做最简单的人,吃最简单的饭,过最简单的日子。在复杂的世界里,学会以简驭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舒适。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五、成大事者,当养静气

《道德经》有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思是:躁动可以战胜寒冷,给人送去温暖;冷静能够战胜狂热,让人头脑保持清醒;清静无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间太平安宁。

道家讲:静为躁君。“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力量。静能制躁,一颗平静的心,可以抚平躁动不安的神经。当你心浮气躁、怒火中烧的时候,与其向外宣泄不良情绪,不如向内寻求一份清静。越是面对人生的紧要关头,我们就越需要“静”的力量。

常言道:一动不如一静。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行走的人,走路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讲话不会落人话柄。聪明人做事,都懂得淡泊宁静、不露锋芒。坚持“静”的智慧,既是一种沉稳,也是一种高明。

Zs。51hEHe。cn

六、有无相生,无中生有

《道德经》有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只有当车空着的时候,才能装得进货物;只有当房屋空着的时候,才能作为住人的居室。

因此,“有”是实在的象征,代表着现实的利益;“无”则是可用的象征,代表着无尽的可能。人的一生,往往急于追求“有”的价值,却又总是忽略了“无”的意义。“有”,就感到满足;“无”,就觉得虚空。人之所以寝食难安,大抵总是放不下有无得失。倘若把这一切都抛开,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去享受生活?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明确了“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道理,方能跨越得失荣辱的藩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姿态,让自己有所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处理琐碎繁杂的事物;以“无味”的标准,去品尝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你会发现生命原是“本自具足”的,一丝不缺,一应圆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七、顺应自然,免除祸患

《道德经》有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意思就是说:善于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德行,这也叫善于使用人的力量,这叫做善于配合自然之道,是古代德的准则。

“武力、激怒、战胜、争斗”等等,都是过于激进的一种状态,也是人们秉持的常态,因为人们总觉得这个世界可以靠自己去控制和主导,但是这种观念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行径。

反之,一个人如果能够配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规律,善于使用人的力量,善于符合道的准则,这样才能免除祸患,让人生走上更方便的捷径,这便是智慧。

八、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道德经》有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Zs。51hEHe。cn

意思是说:他人所畏惧的,自己不能不畏惧。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点敬畏之心。敬畏不是懦弱,而是从灵魂深处的尊敬和震撼。

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有敬畏,做事才会有底线。心中没有敬畏,就等于没有约束,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心存敬畏,待人就会多一份尊重,做事就会有一点分寸。

九、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道德经》有言:“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用兵逞强就会走向破灭,树木太强大了就会挫折。

Zs。51hEHe。cn

太过要强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事事都要自己主导。他们在争强好胜之中,不断损耗自己的精气神。其实,做人有韧劲、懂变通,以柔克刚何尝不是大智慧。

Zs。51hEHe。cn

顺应天意的人,则都懂得“示弱”。性格弱的人,往往愿意与人为善,广结善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到哪里都顺风顺水。身体弱的人,往往重视养生保健、坚持锻炼身体。打打太极拳,做做五禽戏,不暴饮暴食,不过劳过逸。如此日积月累,必定能收获健康与快乐。

十、为人处世,立身敦厚

《道德经》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做人要立身敦厚,不流于浅薄;存心朴实,不迷于虚华。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厚道的人,有一种让人放心的天赋。与这样的人交往,无需勉强,亦无需设防。

《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想要走得远,当有一种敦厚平实的气质。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厚道是一种胸怀,如同高山不语、静水流深。厚道的人,遇事不会精明算计,但却能做到心中有数。

《菜根谭》有言:“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君子盛德若愚,与其精明算计,不如抱朴藏拙。这样才不会伤害到他人,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