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丹道实修:浅论内丹修炼的“三大要件”!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


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


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阶段和过程。


药物、鼎炉、火候是内丹炼养的关键环节,历来被视为秘而不可传。《性命圭旨》一书打破以往成规,对“三要件”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揭露了其理论的实质,指出其要害最终都落在“修心”这一着。 

zS。51hEHE。CN

一、药物:精气神三宝说 

 

所谓“药物”,外丹指用以炼丹的五谷八石等物质。内丹借用外丹术语,把人体中的精、气、神称为“三宝”,即内丹炼养的“药物”。“药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因此被列为炼丹的“三大要件”之一。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有先天后天两个层面。先天的精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无为状态下自然本能产生的,称作元精;后天的精指以精液为主的多种内分泌物质和激素。“气”也有先天后天的区别,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是内丹炼丹的丹母,称为“元气”,又称“祖气”、“道气”,通常写作“炁”;后天气指呼吸之气,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配合,以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从而产生还丹。


“神”也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神称为“元神”,是人的本来意识,是人体真正的“自我”,所以内丹家常称之为“主人公”;后天神即“识神”,对元神有干扰作用,识神凝炼而成元神,培育元神可以减少识神的干扰。 

《性命圭旨》“内外二药图”首句就点明“上药三品,神与精气”。此即是指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因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分,因此药物也有内药、外药之别。外药,就是指“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属于后天的精、气、神;内药则指“元精”、“元气”、“元神”,为先天的精、气、神。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与后天配合,即内药和外药混合,从而产生还丹。“凡修炼者,先修外药,后修内药。若高上之士,夙植灵根,故不炼外药便炼内药。”


zS。51hEHE。CN

按照内炼理论,一般以炼精化气为炼外药阶段,化气完成为炼内药阶段,由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中间有过渡阶段,此时内药、外药会合凝结,先由外运周天积成外药,再用神运下丹田促生内药,在下丹田会合凝结,成为大药。这是一般修炼的程序。 

精、气、神“三宝”,又有好多别的称呼,如“三姓”、“三性”、“三家”、“三物”、“三元”等。因此在《性命圭旨》中,将内药、外药合炼的过程又称为“三元合一”或“三家相见” 。


因先天为元精,后天为心;先天为元气,后天为身;先天为元神,后天为意,因此所谓“三家相见”,即身、心、意的凝成。其中“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意”指潜意识,用意控制精、气、神的凝合修炼,能起中间媒介作用,因此丹经中常称意为“媒”或“黄婆”,意在五行中为土,所以又称“意土”。既然在精、气、神的凝合修炼过程中,是“意”在起控制和中间媒介的作用。


因此所谓“三家相见”,即身、心、意相见,所谓的“三元合一”,也就是精、气、神会合以“意”调和而凝成金丹。对于那些真精未泄,可以不筑基,直修顿法的“上根人及上上根人”,则可以不修外药直接修内药,即直接炼“元精”、“元气”、“元神”。 

综上,作者的“三家相见”一说,实质上是“意”为中介,凝炼后天的身、心、意,(即炼外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的统一(即炼内药)。这里的“意”究竟指什么呢?这实际上也触及到“修心”的问题。内丹所谓修炼,一般是先外药再到内药的过程,也就是克制后天的“思虑之神”等,使得先天的“元神凝”,并指出克制后天的“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也就是心意专一、不外驰,而只要先天元神凝,思虑之神自然泰定,这实质上就是如何“修心”的问题。


“意”在精、气、神凝炼过程中的控制和中介作用,也就是指内丹修炼过程中“修心”所起的作用。对于一般凡夫俗子来说,因迷失本心,因此内丹修炼起初仍是以“修心”为重。至于可以不修外药直接修内药那些“上根人及上上根人”,由于心本没有外驰,就可以直接进入丹道修炼。

zS。51hEHE。CN

二、鼎炉:玄关一窍说 

 

所谓“鼎炉”,原为外丹术炼丹时用以生火和炼药的主要器具。内丹借用外丹术语以喻炼丹之处。然而,内丹所说的鼎炉是“鼎之为器,匪金匪铁;炉之为具,匪玉匪石” 。


是人体中凝炼精、气、神的部位,鼎炉的具体位置依各派而不同:丹经上说上乘丹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上品丹法以天地为鼎炉,中品丹法以乾坤为鼎炉,下品丹法以心肾为鼎炉;清净派以乾首为鼎,坤腹为炉等。鼎炉为炼丹的本根之地,一般以体内丹田穴为安炉立鼎之处。


据大小周天的炼丹程序,又有小鼎炉和大鼎炉之分,大小之分是表征在修炼的不同阶段所煅炼的部位不同,或同一部位在不同的修炼阶段有不同的鼎炉作用。内丹所说的鼎炉,也即内丹修炼中意守的关窍,被认为是道教内丹之秘。


因此一般修炼者大都不明真相,死守身体某一具体部位不放,最终因不明究竟而误入歧路。典型的有“玄关一窍”。玄关一窍是道教内丹道中最秘最重要的玄妙机关,此玄关并非实体,也无定位,是“有为”所不能求得的,当常应常静,虚极静笃的时候,自能体会和验证这一玄妙机关,此窍一开,百窍齐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人身神气的根本。 

《性命圭旨》一书专列“中心说”一节,以“玄关一窍”为例对这个隐秘问题做了深入揭露:“这个窍,元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元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元是粹然至善、纯一不杂的”。


道教内丹意守的最主要关窍穴位是上、中、下“三丹田”,尽管道教内丹一般用人体穴位关窍等表示炼丹之处,但又往往不是指体内的某一特定的关窍,而是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在身内,亦在身外;无性物可觅,无方所可指。“玄关一窍”是性命之根,是先天祖气存养之处。因此道教内丹有“玄关一窍”、“虚灵不昧一窍”、“玄窍”、“玄牝”、“玄牝之门”等说法。


这一思想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为深奥幽远,“牝”为母性。道教中借称大道无形的创生力量,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玄关一窍”正是因为其无定位,神秘莫测,所以称之为“玄”关,意指至玄至妙之机关。可见那种或者认为在眉间,或者认为在脐轮,或者认为在两肾中间等等仅仅拘泥于形体之上的看法,都是没有抓住其实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局限在形体上求此窍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离开形体向外寻求。


清代道士刘一明的《象言破疑》中说:“玄关者,至玄至妙之关口,又名生死户、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实地、十字路等等异名。无非形容此一窍耳。玄关即玄牝之别名,因其阴阳在此,故谓玄关窍,其实皆此一窍耳。


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玄关,或以脐心为玄关,或以尾闾为玄关,或以夹脊双关为玄关,凡此皆非也。盖玄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玄关。”正是因为此窍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达,又不得不说,所以内丹典籍一般只称其为“玄”关。 

李道纯《中和集》中也专门有一节讲到“玄关一窍”:“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两肾中间都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求即不是。然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此所以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即玄关明矣。”这没有定位、不可把握的玄关一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李道纯用一个“中”字来概括。 

关于“中”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中”或“中道”是儒、释、道三家都坚守的重要思想。在《性命圭旨》一书中,作者延续了李道纯的这一思想,并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入手,找出了三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之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灵台”,道家所说的“灵关”,佛家所说的“灵山”,都不外乎是指这一“灵明一窍”的入道法门。


他对儒家的重要典籍《尚书》、《大学》、《中庸》、《论语》、《易传》等进行了归纳,认为其核心都是讲“中”。


如:“天下”、“天地之间”、“天地之心”中的“下”、“间”、“心”字,实质都是指“中”而言;“孔颜乐处”处的也是“中道”;“黄中”为人身之正中,仁、义、礼、智皆根于此“中”(也叫心);“止于止善”、“知止然后有定”、“艮其止”、“安汝止”等中的“止”,都是止于“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中之“此”、“密”都是指“中道”;“中”性本虚,所以“圣人与太虚同体”之“太虚”也指“中道”,也就是说玄关一窍本性也为虚;《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在心中,心在其中,所以也叫“中心”,所以“圣人无心而有心”之“有心”,即指此“中心” ,等等,举不胜举。


在这里,作者结合儒家关于“中”的重要思想,并认为儒家强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道”思想,和道教哲学“中”的思想是互通的。道教哲学也是以“中”为根本特征。道学以“执一统众”、“守中致和”为第一谛义;道教以“中和”为教义;内丹家看得最透,将“中”解为“玄关一窍”,以一个“中”字为玄关,涵涉了内丹修炼的关键和玄妙之处,成为丹家入道的法门。

这个“中”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这个无体但有用的玄关一窍,拘泥于形体无所得,向外寻求也无所得,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握它呢?作者最后一语道破:“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


此窍空空洞洞,至虚至明,是内丹修炼下手的“源头”,欲识此窍,必须“观照本心”,只有在身心静定之时,方寸湛然,虚极静笃,方能见得此玄关,靠的是心领神会。也就是说作者最后仍然落笔于“修心”,“中”也就是“心”,对关窍的把握的关键就是修心。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之所以以儒、道、佛三家都有的“中”的思想来解释玄关一窍,就是因为三家关于“中”的思想主要都是围绕修心问题展开的。 

玄关一窍异名甚多,因为这些关窍是内丹炼丹之处,所以被道教内丹形象的称为“门”、“根”、“关”、“窍”、“坛”、“炉”、“海”、“台”、“岛”、“鼎”、“穴”、“把柄”等,如“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炉,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 

三、火候:神息之法 

 

所谓“火候”,原指外丹炼丹时的用火技巧、程度、温度变化等方法,在外丹炼丹过程中,由于经历时间较长,在不同阶段,使用的温度也不同。因此外丹家效法日月交替、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来掌握火候的进退。内丹借用这一理论,意指内丹修持的功力和次序等。如刘一明《悟真直指》中说:“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


内丹所谓火候,其实质是指意念和呼吸的运用程度。因为内丹修炼细微慎密,涉及时间、方位、质量变化、磁场转换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火候的掌握非常关键。 

zS。51hEHE。CN

内丹家效法天时的进退,并用十二消息卦表示十二时火候,有进阳火、退阴符之分,用卦爻铢两计算呼吸次数,以子午卯酉四时来表示采药炼丹的时机。然而各派丹法大多以采药时机为火候不传之秘,因此古人有所谓“万卷丹经秘在火候”、“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药物易知,火候难行”、“药非火不产,药熟则火化矣。火非药不生,火到则药成矣”之说。 

火候又有文火、武火之分,分别指内丹修炼在“未得丹”和“即得丹”的不同阶段对意念呼吸运用的轻重缓急不同的程度。所谓文火,表示内炼过程中不用意念而持续轻缓的呼吸,任其自然无为,为沐浴温养之火。所谓武火,表示加强意念及呼吸的内炼方法。


《修真全指》中说:“文火者,即呼吸之气,微轻导引,沐浴温养也。”“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性命圭旨》也强调,对火候不可一概而论,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别。所以在内炼的不同阶段,要注意调节火候。“未得丹时,须藉武火以凝之。既得丹时,须藉文火以养之。文火者,结实之火也。其养之之法,节其寒温消息是也。” 


对文、武火候的恰当运用,是内丹修炼的关键,火候太过或不及,都会有损于结丹。所以在火候的运用中要坚持“中和”的原则,这样就不会有火燥、火寒之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火候之法决不是简单的在后天呼吸上做工夫,而是调控意念。道教内丹认为,人心念头受外物干扰,纷繁复杂,往往散乱游离,不能自主。有时虽能暂定,但不久还会散乱。如果不加控制,则内丹修炼无法完成,所以内丹运用火候工夫来调节。“火之寒燥,全在意念上发端” 。


可见火候运用的秘诀之一,就在于调节“意念”。朱元育《悟真篇阐幽》中说:“火候之秘,只在其意。大约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必须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侍其动静,察其寒温,次修持行火之候也。”内丹所说的火候,其实质就是意、神、气等的运用。所以要做到一丝杂念不起,神意不外散,含光默默,真息绵绵,这才是长养圣胎的真火候。


“从来真火本天然”,火候运用要坚持无过无不及、合乎自然无为的原则,“太过则损之,若不及则益之”。内丹家经常用“徘徊之意”、“勿忘勿助”等词来形容火候,就是指在采药炼丹时应注意调节火候,达到心息相依,凝神定志,不假人力又不放任的程度。即伍冲虚所谓“绝不着意于火,亦不弛意于火”。

zS。51hEHE。CN


白玉蟾所谓“采药动与不动之中,行火候于无为之内”。张三丰所谓“以默以柔存火性,勿忘勿助养灵胎”。要达到一丝杂念不起,一门心思不散,致虚守静,听其自然。一句话,其秘诀“全在缓急得中”。

为了对散乱的意念加以调控,道教内丹运用调息工夫,使心息相依,拴住念头,由散而定。“火候之要,尤当于真息求之。” 可见火候运用的秘诀之二,在于调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所谓的调息,决不是简单的调节呼吸,而是调“真息”。


道教所说的调息法,有多种情形,清朝汪昂著的《勿药元诠》中总结有四种:“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


显然,第四种才是调息的最高层次,即达到“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好象在呼吸但又没有呼吸,这就是“真息”,也即“真火候”。“真火者,我之神也,而与天地之神、虚空之神同其神也。真候者,我之息也,而与天地之息、空虚之息同其息也” ,这是火候工夫的极致。如果仅仅拘泥于在呼吸上做工夫,就是作者所批评的“泥象执文”,“认指为月”的错误,作者倡导的是一种类似“得意而忘象”的方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