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以“热情”开始,以摧残屠戮告终:朱元璋是这样对待文人的

贫农朱元璋能在元末各路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成功登上帝位华丽逆袭,有三个重要原因:善于争取人心、优待文人和大局观良好。其中优待文人是朱元璋与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成功的根本原因。文人眼界宽、计谋多,朱元璋在一些关键时期所做的正确决策多有文人的功劳。且争取了知名的读书人,也就争取了一方百姓,为朱元璋顺利扩展地盘打下了基础。称帝之前,朱元璋的优待文人工作做得很到位。行军打仗之际,他携重金多方探寻有名的读书人。他的谦虚、热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折服了大批文人。但是,登上帝位后,朱元璋对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01

以热情延请开始:

礼待读书人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

一方面,他们因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识分子面前难以摆脱自卑感;另一方面,他们的粗豪气质又与知识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识分子的酸文假醋。

所以,大部分起义军领袖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抓到之后多是一杀了之。朱元璋却不一样,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知道敬重读书人。

朱元璋领兵自立之初,就有知识分子主动来投奔他。第一位是定远人冯国用。朱元璋对冯国用十分重视,一有时间就和他聊天。冯国用在他面前展开一幅地图,向他介绍说,集庆这个地方,古称建康,形势极好,要得天下,就得先占了这个地方。朱元璋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地图,周围形势包括天下大局一目了然。正是在冯国用的建议下,他确定了渡江发展的战略。

通过与读书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眼界宽,计谋多,用之则为力,驱之则为敌。而且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响巨大。随着和读书人的接触多了,他也知道请读书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气点,给足他们面子,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再给个虚职,他们就会感激涕零,为你卖命。“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因此,尝到了甜头的他在一路征战过程中,遇到读书人,就尽力延揽。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将领出征之时,他也经常嘱咐他们,听说哪个地方有有名的读书人,一定要把他们带回来。有时,朱元璋还派专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四处打听哪儿有读书人。

当时的读书人,大多数曾与农民军为敌,对朱元璋既疑且惧。

朱元璋特地宣布“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只要诚心归附,一概既往不咎。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瞧不起他这个出身寒微的山大王,嫌红巾军气味不对,躲在山里不肯出来。朱元璋也不以为忤,而是愈加低声下气千方百计,绝不放弃。

当浙东大部平定之后,名士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说什么也不肯出来为朱元璋所用。朱元璋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去力请,孙炎于是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信,反复说明利害,非要他出山不可,又叫他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别赠诗劝说。刘基实在没有办法,这才勉强出山。朱元璋给刘基写信,信中这样开头:“元璋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语气恭敬虔诚得无以复加。

02

胡萝卜加大棒:

一手变两手

洪武初年,朱元璋仍然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不过,这时他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经由一手变成了两手。

天下未定之际,读书人不出山他不硬逼,因为逼急了,这些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对手那里去。他只能摆出宽怀大度的样子,置之不问。如今天下已经姓朱,形势不可逆转,读书人无处可逃,所以对那些太不给他面子的知识分子,朱元璋也时常不自觉地失去耐心,露出自己的獠牙。

zS.51Hehe。CN

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想做元遗民,不愿当官,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朱元璋闻知大怒,夏伯启叔侄被枭首示众,全家都被籍没。和夏伯启叔侄一样被朱元璋杀死的还有苏州人才姚润、王谟,他们也是“被征不仕”,结果“皆诛而籍其家”。

他认为,拒绝与他的政权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这个前乞丐的。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就是所谓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天下是他朱元璋的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阳光雨露而活,不为他朱家服务,这本就是滔天大罪。

zS.51Hehe。CN

03

对文人渐起轻视之心

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识几筐,随着身边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开始有计划地读书,博览经史,学作文章,渐渐地登堂入室。他发现,原来知识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样可以通古博今,甚至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

随着自己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解了知识的堂奥,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迷信之心渐淡。他发现,知识分子们既有突出的长处,也有明显的短处。他们的长处是知识广博、足智多谋,弱点是多谋寡断、缺乏行动力。所以他们难以独立成大事,只能追随自己寻找功名富贵。明白了这一点,朱元璋对文人渐启轻视之心。

开朝之后,他在给宋濂的诰命中,这样坦率地谈到对宋濂的真实看法:

尔濂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明太祖集》卷三)

zS.51Hehe。CN

也就是说,他认为宋濂虽然博古通今,学识出众,但缺乏决断力和实行力,办不了什么实际的事情。对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尚如此评价,别的文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广泛兴建的学校系统已经开始培养车载斗量的文化人,一时间知识分子极大丰富,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在朱元璋眼中的价值也越来越低,他对他们的态度也越来越轻慢。

zS.51Hehe。CN

洪武七年,朱元璋的一位贵妃去世。贵妃与皇后相比,是小老婆。按古礼,庶母死,子孙不需服丧。朱元璋十分喜欢这位妃子,要求孩子给她服丧。文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他更改古礼。朱元璋因此写了篇《孝慈录·序》,大骂这些知识分子为“迂儒”。又说,这些人其实不过是一群废物,做不出什么好事来。

朱元璋不但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能力不屑一顾,对文人学士们的文字本行,也越来越敢于评头品足。朱元璋虽然中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写文章,但因天分不错,常有出色之作。他的一些文字虽粗头乱服,却风格独特豪迈,气势吞吐千古,在古代帝王中独树一帜,他也颇以此自矜。洪武七年,朱元璋举行诗文大会,命文臣们作《阅江楼记》。读完之后无一当意者,于是他亲自动手,写了两篇,给文臣们做示范。大臣们当然赞颂佩服不已,朱元璋照单全收,扬扬自得地登上了大明第一文学家的宝座。

04

一边任用

一边残杀

在统治前期,朱元璋极少杀文臣。到了洪武中期,天下已如磐石之安,朱元璋对自己的流氓本性不再刻意压制。他对文臣,一方面要任用他们安邦治国,另一方面,因为知识分子到处都是,用不过来,稍不高兴,就随手杀掉,毫不可惜。

洪武九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直陈时务,朱元璋叫中书郎王敏将万言书读给他听。一开头茹太素说了一大堆套话,让朱元璋十分讨厌,他把茹太素叫进宫,按在地上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又叫人接着念茹太素的万言书,听到后面有四件事可行,这才把茹太素放了。过了几年,茹太素当到户部尚书,仍然爱提意见,因而“屡濒于罪”。一天,朱元璋在便殿宴请茹太素,给茹太素倒了一杯酒,吟诗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磕头致谢,续韵吟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朱元璋听了,不禁为之恻然,但不久,还是找借口把茹太素处死了。

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设置僧司机构,大力崇佛。大理寺卿李仕鲁是声名颇著的程朱理学家,对皇上崇佛的举措颇不以为然,劝朱元璋崇儒辟佛,朱元璋不从,他一气之下把手中的朝笏扔到地上。朱元璋大怒,叫武士当场把他摔死在台阶下。

同州进士王朴性格耿直,最爱直言极谏,有时见自己的谏言未被接受,还当面和朱元璋展开辩论。朱元璋开始几次对他的敢言劲头表示欣赏,后来次数多了不胜其烦,把他杀头了事。

除了这类因为顶撞进谏而死者外,洪武晚年,稍有名气的文化人都难逃一死,死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狱,第二种是牵连进各种大狱之中。

朱元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寒微”,显得十分豪爽坦率,但是这些话只能他自己来说,别人可千万不能说。实际上,做过乞丐与和尚,这一直是朱元璋内心深处最大的一块伤疤,万万触碰不得,但凡“光”“秃”“僧”等与和尚沾边的字眼,都会犯他禁忌。因为起义起家,所以他也讨厌人提“贼”和“寇”。大明臣民其实谁也没有胆子当着朱元璋的面提这壶水,也没有兴趣提这壶水,所以奏章中不用这些字,朱元璋却更不放心,总怀疑别人会拐弯抹角地骂他,遂将防区无限扩大,到了极为可笑的程度。比如“生”字,因为近乎“僧”字,在他看来就不怀好意,而“则”字也很危险,因为“则”在淮西方言中发音与“贼”同。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所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被杀;常州府学训导蒋镇因所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句被杀;尉氏县学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表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一句,因“法坤”音同“发髡”,“藻饰太平”音同“早失太平”,也送了性命。

“淹贯经史百家言”的文人王行,因为给蓝玉当过家庭教师,蓝玉案发,“行父子亦坐死”;“词采灿然”的诗人孙蒉,尝为蓝玉题画,“遂论死”。类似事例,不胜枚举。一时才能之士“幸存者百无一二”。洪武十九年,方孝孺在致好友的信中这样写道:“近时海内知名之士,非贫困即死,不死即病。”

不但这些文人小臣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就是那些一直追随朱元璋、功成名遂的大知识分子,也鲜有善终者。朱元璋起兵后,第一批追随朱元璋的知识分子中最有名的是李善长、陶凯、陶安三人。除陶安因死得早得了个善终外,李善长被朱元璋满门抄斩,陶凯因致仕后起了个号叫“耐久道人”,朱元璋“闻而恶之”,找了个借口把他抓来杀掉了。第二批追随朱元璋的文士中功劳最大的是刘基、宋濂,刘基因不被朱元璋所信任,罢官回乡,后被胡惟庸(一说朱元璋)毒死。宋濂被胡惟庸案株连流放外地,在途中自缢于夔州。

洪武一朝著名文臣,得以善终者寥寥无几。以热情延请开始,以摧残屠戮告终,这种专制君王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游戏,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上演过一次。

zS.51Hehe。CN

本文摘自张宏杰系列《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