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神霄宗师:千古是非林灵素,为灵素先生正名!

林灵素,北宋末著名道士,与王文卿同为神霄派代表人物,在道教发展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史书上对林灵素的抨击是非常尖锐的。

资料上称其“为道士,善妖幻,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惑众僣妄,众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横不悛,斥还故里。”千秋功过,历史真相,我们不去定论,此处想引出一篇从不同角度阐述的文章,兴许各位能有不同见解与感悟。


1

我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可爱的文化人、政治家、有道之士,他的许多事为后人乐道,许多诗文为后人激赏。最为有趣的是《宋史》上最臭名照彰的两个人,都与他有关。一位是大奸臣高俅,一位是道士林灵素,此两人都是作过他的书僮。

800多年后,我对这两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说不出的滋味,高太尉为我同姓,林道士系我同乡,与这两个名人有九竿子的关系,真叫人窝心。唉,花开两枝,单表一朵,说说道士吧。我以为此人不坏,应是有道真人。林灵素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卒于宋徽宗宣和元年。

在人们从《宋史》中得知此人的行谊记录后,普遍觉得此人是骗子,阿谀之徒。《宋史.方技》之文曰:

林灵素,温州人(或谓永嘉人),少从浮屠学,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善妖幻,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政和末,王老志,王仔昔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

zS.51hEhE.CN

既见,大言曰:“天有九宵,而神宵为最高,其治曰府。神宵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者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已乃府仙卿曰禇慧,要下降佐帝君之治。”

又谓蔡京为左元仙伯,王黼为文华吏,盛章、王革为园苑宝华吏。郑居中、童贯及诸巨阉皆为之名。贵妃刘氏方有宠,曰九华玉真安妃。帝心独喜其事,赐号通真达灵先生,赏赉无算。

林道士的这一番随口系辞,说得热爱道教的徽宗皇帝与奸竖蔡京、童贯等小丑大为快乐。从此这个四十来岁的道士,平步青云,装神弄鬼,大把花钱,作尽了“欺世惑众”之事。

附庸他的道徒就有近二万人,都美衣玉食。立道学,封道官十等。在他怂恿下,宣和元年正月徽宗皇帝下诏欲尽废佛教。林道士想以报复和尚对他小时的打骂。改称佛主为金觉大仙,菩萨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改佛寺为宫,让佛祖穿上天尊衣服。

zS.51hEhE.CN

徽宗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封他为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曰:道家两府。在京四年,恣横不悛,道遇皇太子也不回避,以此惹怒了徽宗,才贬为太虚大夫,斥还温州。

温州通判江端本调查到他的居处有越制之罪,徽宗皇帝下诏要把他流放楚州,他却找个空子羽化而去了。《宋史》中所载大抵如此,恶道跋扈之态如此不堪。

当然,他在温州地方的历史上应该还是一个名人,不管怎的,传列《宋史》,这就与流芳百世等值着。而事实温州,永嘉明代以前的志书中对他却不是这般描述的。


2

他叫灵素,这名字也是钦定的,初名灵噩,字岁昌,一字通叟,永嘉人。家世寒微,他在母亲腹中24个月后,母亲忽然作了个梦,一个身穿袍服、冠带肃然的神人,手执火笔指着肚子说:“暂借此居。”第二天就生下了灵素。

灵素出世后,五岁了还不会说话,人们都说他是个哑巴。有一天一个道士登门求见,在他的耳畔说了一会儿,就开始有语笑了。从此日记万言,出口成章。

宋赵鼎的《林灵素传》云:其母夜归,觉红云覆身,因而有孕。怀胎二十四月,一夕梦日光入室,有神人衣绿袍玉带,眼出日光,执笔告:来日借此居也。翌日阴云四合,霹雳三声,先生即降诞。金光满室,相貌殊伦。长五岁,不语时。五月五日,风雨大作,有道士顶青玉冠,衣霞衣,不告而入。见先生,喜曰:久不相睹,特来上谒。相顾抚掌,大笑出门,追之不及,自此能言。

林灵素少时为苏东坡书僮,曾侍苏东坡游瑞佛寺,读碑记,数万言一经过目,就背得烂熟,这使传闻强记的苏东坡也目瞪口呆。东坡说“子聪明过我,富贵可立待。”灵素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

《家世旧闻》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作了道士又不如意,《老学庵笔记》中说,他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所以只好“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了。


3

林灵素三十来岁时,博通儒道经典,志慕清虚,语论孤高,迥脱尘俗。在他游历陕西、四川时,与一姓赵道人,交游数载,某日赵道士突然死了。灵素为他沐浴安葬,得到赵道士遗留下来的书三册。


书上细字如珠,还间着有天书篆字,人们都不识认。此书题曰《神霄天坛玉书》,内言神仙变化法诀,兴云致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林灵素得到这天书后,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治病,解疾苦,往往立竿见影,驱瘟镇邪,没有不灵验的。


次年,林灵素经岳阳酒肆时,却看见已经死去的赵道人仍如常人,对林灵素说道:“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东华帝君有难,力当救之。”

旧志说他到了四川,遇见道士赵升,得到了神宵道法。有关道教典籍载:赵升,东汉时人,从张道陵学道,随张同日飞升。由此可见,林灵素的道教渊源与张道陵的正一道有关。

明嘉靖《永嘉县志》、明万历《温州府志》诸方志所载他与徽宗的相遇也显得神奇有趣,不象《宋史》这般平凡。话说宋政和元年,林灵素到了开封,住在东太乙宫里,一住就是两三年,当属挂单蹭饭。


一夜笃信教主道君皇帝徽宗赵佶梦见自己骑着白龙游神宵宫,遇见灵噩骑着青牛进来。皇帝醒后大感奇怪,就命令道士徐知常访神宵事,徐就推荐了林道士。皇帝一见,更加惊奇,这家伙的相貌形状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见他的名字不雅,就改为灵素。

我对这个道士的好感缘于一首诗,方志中对作此诗的背景有了很妙的交代。林道士成了金门羽客、冲虚通真达灵其妙先生后。在太清楼下侍宴皇帝,瞥见了罗列着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元祐奸党碑,就稽首下拜,皇帝怪而问之,林灵素说:“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还即席作了首诗,诗曰:

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翻为社稷臣。

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

皇帝就把这诗随本给蔡京,蔡京惶恐惭愧至极,落荒而逃。从此,中国历史上著名奸臣蔡京结怨生衅。

《宋史》与地方志所记载的一件事是关系林灵素被乏极为重要的信息。史载:宣和初,都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重。帝知众所怨,始不乐。


明嘉靖《永嘉县志》载:后因大水临城,上疏言,国难将至,请迁都避之。这话给蔡奸臣抓住了把柄,“嗾全台劾其妖言惑听”。林灵素见此情形,就辞职回到温州天庆观修道炼丹了。这可见林灵素不仅不是如《宋史》所说这般无赖,根本没有与当国奸臣们沆瀣的,而且还有先知预言的本事。若果真能迁都避之的话,宋朝的历史就要重新写了。他死后8年的1127年,北宋就灭了。

而林道士与蔡京的斗争并不这么简单,这道士确有道行,前后好几个回合,胜多负少。

政和间,徽宗依林灵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开神霄录坛。京城神霄宫建成后,徽宗率蔡京和群臣庆贺。早斋罢,徽宗引百官游观,忽吟得上联:宣德五门来万国。蔡京等沉思无以答。


徽宗问林灵素:“师能对否?”林应声而答:“神霄一府总诸天。”徽宗大喜,遂令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每月初七日升座,洎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三洞道经。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这下就出尽风头,使蔡京辈失尽面子。

徽宗对他的宠信越来越深,他的权势日益嚣张,从而导致与当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对立。赵与时《林灵素传》载:“京师大旱,命灵素祈雨,未应,蔡京奏其妄”。请上治罪。可见蔡京已与他发生正面冲突。


对此,林灵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来个反奏童贯、蔡京等奸臣,是“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转世祸国,劝请徽宗斩决。他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其后,林灵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从此可见,他也是能尽忠言直谏的良臣。

林灵素与奸臣蔡京斗争也很坚定的。据宋名臣赵鼎《林灵素传》云:先生有一室,两面窗前门后壁乃入靖之处,中有二椅,外常封锁,不许一切人入。虽驾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厢密探之,有黄罗帐、上销金龙床及朱红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愿陛下亲往,臣当从驾指示。


敢有不实,臣当万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驾起居,帝与京径入其室,启封关锁,但见粉壁明窗,椅卓二只,他无一物。蔡京惊惶战惧,叩头请罪。先生请问其因,帝曰:蔡京可诛。先生奏乞赦之。显然,老蔡这次处心积虑的构陷又以失败告终,狼狈不堪。由此可见,他对童贯、蔡京奸党的态度,不是如《宋史》上说的一味逢承,了无是处的。不仅有先见,而且有肃清奸党,重振朝纲的坚定立场。


4

关于林灵素辞归的事,赵鼎在传中写道: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难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机,但试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尽。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箓,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


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


陛下岂不见袁天罡《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又降诏不允。冬,全台上言林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


先生闻之,大笑,呼诸弟子并监宮官吏曰: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担,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销,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帝赐宫温州。


《东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于国坛,大赦天下,放林灵素归山。这一详明的记载与地方志相似,与宋史大有出入,道出了他的使命:“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箓,崇大道,赞忠贤。”对于奸臣的非难,居然大笑了之。


“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担,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销,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可见他是个有操守的人,不是谋私利的贪暴之徒。赵鼎是宋代的政治家、词人,抗金名相。


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


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海南岛吉阳军。


绍兴十四年(1144年),南宋被贬至吉阳军(即今三亚)后,谪居3年,直至1147年绝食身亡。如此铮铮铁骨之人,我想他是绝不会,言之无凭的。

我们对赵鼎的品德、学问都是没话说的,他不是虚伪的人,在文中对林道士是充满敬意的,凡名字所及,皆以先生呼之。


他是崇宁五年的进士,对林的行迹是比较清楚的,且有过交往。在文末,这样写道:仆初未任,居西洛,遇先生以文字一册实封,见及,曰:后当相中兴,若遇春头木会之贼,可以致仕,开吾册,依法行之,可脱大难,即悟长生。


不然,则潮阳相遇于古驿中,此时之悔晚矣。初不以为然,亦不记先生所教文字,因奏检事,果春头木会之贼被罪海岛,道过潮阳驿中,方抵驿亭,见一少年秀衣红颜,径入驿中,熟视之,即先生也。


笑问曰:前言不谬乎?始知先生是真神仙也。于是重编本传,以示后人。前尚书左仆射赵鼎谨记。这一节写的是赵相公的亲身经历,不至于胡编乱造,并且与赵的一生大致相同,有些事还不幸被他言准。


人们对林灵素的认识还有一篇南宋人赵与时的《林灵素传》,传中对他的记载,与赵鼎写的大致相同,只略简了些。而对林的行谊所持也颇为公正。赵与时(1172年-1228年),字行之, 宋宗室,宋太祖七世孙,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卒于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官丽水丞,淮东总领。以著《 林灵素传》而有名。

比如对林灵素在京与太子的矛盾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出两人的见解相近。赵与时写道: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并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令众。”

赵鼎是这样记载这同一件事的: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見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


时有十四人会于凝神殿,帝宣太子諸王暨群臣观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又有金龙狮杂于云间。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睨,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


zS.51hEhE.CN

太子闻之,喜曰:若果然,則林灵素法伪当斩。正诵叹间,十四人中止有两人能讽,馀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吮讫,仙龙鹤加百数,蔽日遮云。


帝曰:此件无效,别有何术?十二人皆伏地战惧,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气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帝责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 先生奏云: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里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


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诸人伏地哀鸣,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前令众。


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这两段文字除详简之外,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赵鼎是林灵素同时代人,所以行文如流水,详而如临其境。


zS.51hEhE.CN

5

林灵素回到温州后的事,温州人是最清楚的,我认《宋史》所载,可能有所出入。林灵素生于公元1075年,死于1119年,时在重和二年。这年改元为宣和元年。这时,林灵素已不在京师了。


况宣和年间在温州作通判的江端本已是第二任,第一任是孙概,就不可能会与林灵素狭路相逢的。这活通判调查死道士的事,纯属污陷。可见《宋史》有杜撰之嫌。

林灵素辞职回温州时,只有弟子张如晦辞官随他南下。赵鼎记云:先生顷在京时,虽宰执亲王不与交谈,亦不接见宾客,惟虚静天师至,即开门对话终日终宵。此外则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既还乡,则同居永嘉。


方志中对林灵素的死记载得很有趣:1119年的中秋这天,对如晦说:“可於扈屿灵官山劚地五尺,见石龟蛇则葬我,葬毕宜遂去。”这夜三更时分,援笔题曰:四十五年务生,浮名薄利峥嵘。要说神仙的路中秋月下三更。这时风清月白,忽闻要雷声,稽首而化。


徽宗皇帝见遗表,诏守臣治葬。挖地五尺时,果真有石龟蛇出现。棺木一下塞穴中,就“雷电大作,云雾晦总,失其所在。”随葬的有微宗皇帝御赐的七宝数珠,雷霆八角印及冠剑。靖康元年钦宗皇帝派使者来取随葬了的数珠,将要挖开坟,这时天昏地暗,百怪杂出。使者惊慌失措,跪地叩谢,天才放亮,只见所要的宝珠明当当地已挂在上。

zS.51hEhE.CN


这是地方志所载的,看好象是神话,但我作他的同乡后人,还是认为这是真的才好!不然岂不冒渎了先贤。修志的人也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文末,记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文字:按旧志记录如右,与《宋史》所载不同。我想,永嘉有很好的修地方志传统,宋元以来就已有之,况林灵素作当时的名人,宋代的温州人对他的事应是有记录最清楚的。对宋史所载也是表示怀疑,因而在末处注明,按旧志录如右的。

其实方志中的这些记载与二赵所述基本一致。赵鼎记云: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及别州官亲族邻里,曰:“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并七宝素珠一串,如主上来取,即便分付。汝将来当为朝廷全节大忠,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

温州市区原有华盖、海坛、郭公、松台、积谷、黄土、巽山、仁王、灵官九座小山环列,灵官山原名覆釜山,可能因为林灵素葬在那里而得名,现在灵官山位于鹿城区吴桥路37号温州电业局高压修试工区的大院内,这个才十多米高的小山包,因其距东屿只有三百来米,所以又被称之为西屿。解放后此山被挖为平地,也就却找不到他墓了。

在赵相公的心中林道士无疑是一个能知晓未来的大贤仙人,这可能也是他抗金反秦精神的寄托与共鸣。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利用一下皇帝,发扬了道教,使神宵派登峰造极。


徽宗皇帝得知他羽化的消息,大为悲恸,惊叹呜噎,为御制祭文。赵鼎记云:徽宗皇帝敕曰:侍宸林公羽化,仰守臣闻丘粤如法致祭,仰侍从官吏卜地安座。将囊中金器出卖,作黄录大醮一月日,欠钱将省库钱支用。


录奏呈,不得观望来裂,当别差官审察,以称朕旨,始终待遇之意,劫封九十五字尊号宝诰,敕赐: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极西台仙卿雷霆玉枢元明普化天师洞明文逸契元应真传道辅教宗师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行特进太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鲁国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实封三千户赐紫玉方符通真达灵元妙护国先生林灵素。这个90多字的封号是多么了不的起崇高啊!


6

有关道教的典籍记载,政和元年(1116)正月赐号通真达灵先生,赐上清宝箓宫居之。七年宣讲神宵秘箓,帝命立“道学”,排列三界仙位,订正通史,通典。校正丹经子书,主持正一黄箓者醮科仪灵坛等,封为金门羽客,任冲和殿侍宸,授紫芝观居之。


1119年被贬回温州,不久就羽化仙去。他是中国道教史上的著名道士,神宵派的人教主,精通道教斋仪音韵,善祈雨之术。诗作得好,还善画墨竹,湖州玄妙观曾藏有他画的黑竹石刻画一幅。

不管怎样,他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神宵派属北宋末年的新符箓派,虽然说以王文卿为创始人,而神宵之名却来自林灵素的神话,因此神霄派奉林灵素为该派宗师之一,并将所传道法纳入神霄门庭。


如现存《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于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金火天丁摄召仪》、《金火天丁阳芒炼度仪》、《金火天丁召孤仪》、《正一口牛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均为林灵素所传。


神霄派弟子刘玉说:神霄有赤明之馆,火铃之宫,中有一神,即天丁也。其神威烈,与飚火相并,故宗师秘其道。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林土,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

火师即是唐道士汪子华,谥号雷霆火师,著有《雷霆奥旨》。神也以他为祖师。林灵素之一派却以天师道为宗。


其道脉所传大致如下:林灵素——张如晦——陈道一——薛洞真、卢养浩——徐必大——刘玉,此神霄一脉已传至南宋理宗、度宗年间。人称林灵素为“玉真教主”,门人自称为“玉真弟子”,故可谓之神霄派玉真门。


来被尊为道教保护神的王灵官也是他的再传弟子,还有著名道士白玉蟾也是此派中宗师,张如晦后在温州的法脉所衍是为神宵道的温州正派。

后来继承林灵素道统的白玉蟾祖师有《过林灵素坟》诗曰:

众僧莫怨赵归真,此是容成太玉君。

始末四年曾就日,相将五秩即腾云。

帝心俾立神霄教,州额由升应道军。

泉石依然冠剑冷,至今雷电御松坟。

本文作者:高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