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董宇辉:请不要用你的三观,来要求整个世界

作者那涟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不在言语上争高低,只在格局上争大小。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里,讲过一件让他后悔不已的往事。


他说弟弟当时在老家工作,虽然朝九晚五,但收入不高。

于是,他建议弟弟辞去工作,趁年轻出去闯荡磨练一番。

后来弟弟果然听他的去了深圳,工作非常辛苦,常加班熬夜不说,有时甚至房租都交不起。

咬牙打拼了两年后,日子依旧原地踏步,弟弟最后还是遗憾地回了老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讲到这里,董宇辉惭愧地说:

后来,我就再也不给人乱建议了,我们偏颇、片面、狭隘的思想不足以指导别人的人生。

很多人总会不自觉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去规划别人的生活,指点别人的选择。

但每个人的发展时区不同、价值观不同,接受的考验也不一样。


真正高层次的人,从不会用自己的三观来要求整个世界。


01

好为人师,往往暴露自己的无知。

宋朝有个官员叫钟傅,自称很喜欢书法。


每到一处,就喜欢找匾额上的字进行点评。


zs.51Hehe.Cn

但事实上,他自己的字写得相当一般。

一次外出路过庐陵,他见一山中寺庙矗立着一幢巍峨的阁楼,匾额上写着“定惠之阁”四个字,但上面署名已有些模糊不清。

于是他开始自以为是地对匾额上的字加以批评吐槽,并让寺中僧人取下匾额,想要自己动手重写。

谁曾想,寺僧取下匾额擦拭干净后才发现:这被钟傅大肆贬低的字,竟出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之手。

场面顿时有些尴尬了。

钟傅只得悻悻地嘀咕:“像这样的字画,为何不刻在石碑上?”

他本想彰显自己颇有才华,这回反倒在人前露拙了。

冯唐曾经在网上调侃:“中年油腻”的表现之一,就是爱端着“过来人”的身份,教人做事。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你想买保险,有人凑过来跟你说,千万别买,都是坑,还不如做理财;


你想办健身卡,有人说这个纯属智商税,还不如每天去公园跑跑步;


你想报培训班,有人教导你:学什么学,你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先把手上的工作干好。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发展得不错,就想把自己的经验到处普及。


张口就是"听我说”、“你应该”、“这不对”


zs.51Hehe.Cn

闭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你怎么这么固执呢?”“以后有你后悔的!”

自以为给别人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实际上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傲慢。

就像老话讲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人际交往最忌讳的,莫过于自作聪明地到处秀优越,自诩“人生导师”。

因为在这个步履不停的时代,经验比衣服更容易过时。

甲的所谓好心好意,很可能是乙的人生绊脚石。


02

可以指点,但不要指指点点。

听过这样一个诙谐的段子:

有人问渠:“渠,你哪得清如许?”


渠说:“你先管好你自己。”

好笑之余,也觉得讽刺不已。

生活中,越是意识不到自身局限的人,越是喜欢对别人的生活品头论足。

朋友有次和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一起吃饭。 

老同学在体制内工作,事业风生水起,个性也比较好强,总是看不起体制外的人。 

吃饭时,他不停说服朋友去考公。 

朋友表示,自己很喜欢现在公司的工作氛围,目前没有考公的打算。 

对方瞥了他一眼,说:

你们这种人眼光太狭隘了,企业经常加班加点,连个公积金都没有。而且随时都可能被炒鱿鱼,能有什么前途。

朋友苦笑着回答:“我知道体制内的福利待遇确实不错,但那不是我的追求。” 

老同学依旧不依不饶,继续质问他:“你上班不是为了稳定和高福利,难不成是想当好人,做善事?” 

朋友忍无可忍,终于回怼:


“难道工作就只是为了图稳定,赚大钱?你喜欢稳定,我喜欢竞争和挑战,大家只是志向不同罢了。”

同学脸色瞬间由晴转阴,寥寥敷衍几句,便匆忙吃完饭离开了。


汪曾祺曾在《四方食事》中感慨: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你觉得体制外没前途,TA可能如鱼得水;


你觉得二人世界很快乐,TA或许就享受单身;


你憧憬大厂的奋斗,TA也许觉得朝九晚五更适合自己。

换个角度想想,谁乐意别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指指点点?


有些事你无法理解,不代表这件事是错的;有些东西你没见过,不代表它不存在。

成熟的人,都懂得理解别人的选择、尊重别人的三观。

03

真正智慧的人,向内求,向外修。

心理学上,曾提到过两种认知偏差:

一是“朴素现实主义”人总相信自己掌握真理,他人是不理性,甚至有偏见的。

二是“朴素犬儒主义”人总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他人在以自我为中心。

热衷于好为人师,其实就是这两种“思维误区”在作怪。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打破思维的局限,向内求,向外修。

zs.51Hehe.Cn

台湾作家金惟纯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提到,他年轻时曾经也“好为人师”过。

他打小学习成绩优秀,后来又成功创办《商业周刊》。

事业发展顺利之后,他的心态也慢慢开始转变,整个人都“膨胀”了许多。


无论碰上大事小事,都爱发表观点。

zs.51Hehe.Cn

身边人,包括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等,无不被他评价指导过。

直到有一次,他看见了真正为人师表的样子,他们是如此的谦卑、内敛,才醒悟自己过去有多么傲慢和自以为是。

于是,他痛定思痛,把自己身上那些“好为人师”的症状一一列下来:

一、有时根本不管别人需不需要,只因我看不顺眼,就强行指教别人;

二、有时看到别人有需要,但不管他是否准备好,自顾自地指教起来;

三、有时别人愿意受教,但我没弄清楚状况,就开始长篇大论......

然后连续三年,一一对照,克己修正。

很认同一句话:“他人其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发现别人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其实是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足。”


人生最大的牢笼,就是“我执”太重。


一个人声音越大,听到的东西就越少。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扮演一个“施教者”,很容易固步自封。

懂得放低姿态,沉淀自己的人,才能枝繁叶茂,走得长远。



zs.51Hehe.Cn

04

写在最后。

刘润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无论是朋友、工作还是恋爱,如果你感到与对方特别契合,沟通愉悦。

1%的可能,你遇到了soulmate。


99%的可能,你遇到了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对方在向下兼容而已。

《十三邀》里,谈到如何与年轻人相处,钱理群老师说:“不做导师,不给别人指路,我只是不断地提出各种思考,让年轻人去想。”

无独有偶,在B站爆火的复旦教授梁永安也曾谦虚地表示:


比起指导年轻人,自己实际上是跟着他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你看,面对聪明的人都懂得戒掉好为人师,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山高水阔,我们所见的不过其中一隅;

时代瞬息万变,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