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呵呵

道教修行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每一种宗教、学说,都有其立言宗旨和人格追求,如儒者修身的目的在成圣成贤,佛家修行的目的在成佛成菩萨。至于道教,现代人大多认为其以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为追求。

近现代社会,科学昌明,世人不再相信有所谓神通广大、肉身不死的神仙,所以必然视道教为愚昧无知、荒诞可笑的幻想与谵妄。

在这里,不想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歪曲的说法,只需反问一点:人人都知道,肉身不死不能实现,古今道教徒难道真的不知道吗?稍具常识的人都清楚,内丹道即明确反对肉身不死的观念,如果将“肉身不死”作为道教的追求目标,岂不等于将“内丹道”划为“伪道教”?

实际上,不仅是内丹道,从老庄到黄老,都只说修道成圣、成真,而没有说要“肉身不死”。六朝的道教义学到隋唐大兴的重玄学,都是反对“肉身不死”的观念,而提倡修真证道,实现精神超越的。而唐五代以来以内丹道、雷法等为主要修炼方法的各派道教,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向路。

我们再翻看史学大家陈垣先生主编的《道家金石略》,其中收集了大量隋唐宋元的道士墓碑墓志,甚至不少道人生前就预办后事,可见其对生死的超脱,可见道教自来就没有以肉身不死作为其修道的宗旨和追求。再如王重阳祖师,原本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修道,最终也只是活了五十八岁,虽然他的寿命没有增加,却超越了生死,(遗世颂: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道门奉之为祖师、神仙,显然是因为他得道,而非不死。

因而,将“肉身不死”视为道教的主旨,不仅有对道教的偏见,也违背了历史事实。

zS。51hehE。cn

那么,应当如何理解道教的追求目标,或者说,如何理解道教的“仙”?如前言,今人以所谓神通广大、肉身不死之神仙为道教之追求,故视之为妄。但是道门既然以道立教,则一切万法必不离道而独立。至于道门所追求之果位,则明言得道成仙。故知得道者,谓之仙。这里,仅举几段熟知的经典文献为证:

昔黄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

不妨简要分析这段文字:

zS。51hehE。cn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乃是对道体之描述。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是言修道之方法。

“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是言修道之效用。

这里虽然论及肉体长生,但并未以长生为得道,而仅以肉体长生为修道之效用而已。而《道德经》中言道体无形无相,又言长生久视云云,其实与此相类似,并未将得道与肉体不死划等号(不然何来“死而不亡者寿”之说?)。诚如张广保先生于《唐宋内丹道教》一书中所说:老子认为水、山谷、婴儿的存在类似于道的存在状态,因此他主张修道者应仿效此三物的存在性格。居于这种考虑,他提出专气致柔、守雌不争等修道方术。他的这些主张究其初衷本不是为养生而设,然却自有健身、延年之效。

郝大通祖师就曾明白指出:大道以见性为体,以养命为用。此语可谓道尽天机。许多人见不及此,或以有形之肉体不可合于无形之道体,或以肉体不死为虚幻,故视道教为谬说,真可谓孤陋寡闻,厚污道门了。

此外,《太上玄门晚坛功课仙经》云: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归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又《步虚辞》曰:太极分高厚,清轻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这些耳熟能详的经文都是道教以“得道者”为“仙”的明证。

实际上,道教所追求的,也不是只有仙一种,而是有圣、真、仙三个等次,这三个等次与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相对应,有高下之别。

zS。51hehE。cn

大体来说,仙表示修道者达到了自我超越,而真表明修道者不仅达到了自我超越,并能度化众生,圣果则指修道者在自我超越和济世度人上达成圆满。其中仙又分多等,丹道中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仅属仙中常见五等而已。

概括而言,道门既以仙指称得道之士,“仙”是修道者的果位,是福德圆满、人格超越的指称,得道成仙与所谓神通广大、肉身不死之“神仙”判然有别。这实为道教的基本常识。

zS。51hehE。cn

当前谈论道教,唯论气功、方术、养生之类的技术问题,乃至以气功名丹道,认为道在养生等,不能不说是试图发挥道教的优势。但还须注意到,技术可以为宗教所用,但技术无法成为宗教信仰。(好比世界上不会有人因为医生会治病,就信奉医生教。也不会有人因为风水算卦准,就信奉风水教、算卦教。医术、风水、算卦这些也成不了宗教。)在道教,就是应当以道统术、以术为修道、弘道服务。因为宗教归根到底需要解决人类的精神需求,回答人的价值困惑,探索人的生死超脱问题。

历史的经验也一再说明,道教的每一次兴盛,都是在回归老庄、回归精神超越的情况下实现的。隋唐如此,金元如此,清初也是如此。因而教界今日实在宜回归《道德经》和历代祖师阐教的根本宗旨,高扬修真证道的核心主题,为振兴道风和净化社会做出努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